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瓷器的彩之釉上彩

浏览历史

瓷器的彩之釉上彩
日用陶瓷-景德镇陶瓷网 / 2011-01-14

瓷器的彩之釉上彩
    瓷器的彩按照与底釉的上下层关系,可分成三大类:釉下彩、釉上彩,釉上釉下双层彩。其与瓷器的纹饰密不可分,是彩瓷的重要装饰方法。彩瓷的底釉又可分为无色透明和带一定色泽的,所以不同色泽的底釉和上述三种瓷彩工艺结合起来,便变化出了数以百计的彩瓷品格,使其成为瓷器世界里的一个庞大家族。不论是色调柔和淡雅、有粉匀之感的粉彩,还是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的珐琅彩,或是体现着东方艺术静谧内涵、幽菁高雅的青花,都显示出了中国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一、釉上彩
       顾名思义,釉上彩是指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各种彩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用600℃-900℃的低温烧制,凝固彩料而成。
1、五彩
       五彩为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景德镇窑在宋元釉上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谓五彩,不过是寓意多彩,并非必定用五种色彩,但画面中的红、绿、黄三主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锰等金属类。五彩系在已烧成的素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入彩炉以770℃-800℃低温二次烧成。因烧成后的色彩呈玻璃状、有坚硬的质感,又称“硬彩”,是相对于粉彩而言的。  
       经过明朝的发展,五彩在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五彩瓷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青花五彩;一类是釉上五彩。以釉上五彩最具康熙五彩特色。五彩描金的做法也很普遍,金彩鲜艳不易脱落。金彩还施在洒蓝釉、青釉、红釉等瓷器的釉面上,也收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比明代鲜艳光亮,画彩技术精湛,方法也多样。康熙五彩的一个特点是红彩运用得比较多;另一特点是除了在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种颜色釉瓷器上施彩,如在豆青地、米黄地、霁蓝地、洒蓝地、黑地、红地和各种瓷地上施五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2、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又通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间互相呼应配合,是明景德镇窑创烧的彩绘装饰之一。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广义上讲,所有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绘画纹饰的都可称为斗彩,涵盖所有的青花加彩。狭义上讲,斗彩专指成化官窑生产的青花加彩器,后代烧制的仿成化或具有成化风格的青花加彩器也称为斗彩。
      斗彩的施彩技法,通常指的是一种在器胎上用青花料双钩纹饰轮廓,施亮釉烧成素瓷后,在青花双钩线内填画需要的色彩。制品多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红、黄、紫、绿等鲜丽的色彩拼绘纹饰,有釉上、釉下色彩争艳媲美之意,遂称为“斗彩”。斗彩的彩料丰富,有鲜红、油红、杏黄、姜黄、水绿、叶子绿、孔雀蓝、葡萄紫、姹紫等等。
3、粉彩
       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于清康熙末年创烧,鼎盛于雍、乾时期。粉彩是景德镇窑在康熙五彩瓷器的基础上,采用珐琅彩的进口色料绘制,经炉火烧制而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在白胎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用国画的技法以彩料绘画纹样,施于玻璃白上,再经填、洗、扒、吹、点等将颜色依深浅不同晕开,使纹饰有明暗、浓淡层次,经低温二次烧成。其整体瓷面光泽透亮、色彩丰富、色调淡雅、粉润柔和,故称为“粉彩”。粉彩又可分为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4.水彩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的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彩色。
5.软彩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它出现于同治晚期,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6.珐琅彩
      釉上彩瓷器的一种,主要特点是彩料凝重、花纹突起、色彩鲜艳明丽、画笔精细。“珐琅”又称“佛郎”,属于低熔点的玻璃,烧成温度约为650℃--800℃,基本上是透明且带有光泽的,因加入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着色而呈各种不同颜色的彩釉。珐琅彩为外来釉料,故名称颇混淆。“洋瓷”是当时百姓的称呼;宫中的廷储藏饰盒的标签是"瓷胎画珐琅"、“瓷胎羊彩”;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则称为“古月轩”。其主要用于清宫廷用器,为清康熙晚期所烧造,色彩有几十种。
7.绿彩
       以铜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一种陶瓷装饰彩。绿彩是瓷彩家庭中主要成员之一。我国古陶瓷中绿彩品种甚多,其呈色有十余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取决于彩料中铜的含量和窑温的变化。绿彩在装饰瓷器时,可以用于釉下,也可用于釉上。康熙珐琅彩和雍正粉彩中的一些绿彩略带黄色,就是加有锑的缘故。据文献记载:绿彩与黄料配合可呈现略似枯叶的色彩,称为“枯绿”;若绿料多一些就呈“酱绿"色。
8.金彩
       用金作陶瓷上的装饰,始于唐代。。古代金彩装饰有描金、贴金(戗金)两种技法。描金即把金粉调入适量的胶水中,用毛笔蘸金料在瓷面上描饰。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论》认为:宋代定窑的描金方法是取大蒜汁作胶调金描画,贴金类似磁州窑刻花填彩技法。清代以金粉代替了金箔,描金代替了贴金。清代后期,德国的液态金(金水)传入我国,金箔、金粉均被淘汰。金水是一种金的树脂酸盐,特点是使用简单、耗金量低、外观富丽,所以后来成为金彩的主要原料。
9.蓝彩
       传统的釉上蓝彩是由钻蓝铅釉发展而来的,蓝彩的着色剂是天然的钴土矿。据考古资料得知,战国中出土的陶胎琉璃珠上的蓝彩即为钴的呈色。唐代用钴作为陶器上的呈色剂已经很普遍,尤其是唐三彩中的蓝彩和纯蓝彩陶器。钴土矿的化学组成由于产地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除所含主要着色元素钴外,还含有不同量的铁、锰等元素。为了略微调整蓝彩的色调,还于料中加入少量的铜。清康熙年问创烧了釉上蓝彩,从而取代了五彩瓷器上的釉下青花。
10、黄彩
       有铁黄、锑黄两种。铁黄彩由铁黄铅釉发展而来,创始于汉代,唐三彩上的黄色釉即属此类。在明代嘉靖官窑器皿中还可见到黄釉黄彩器,又称“黄上黄”,即在淡黄釉上以赭彩勾描纹饰轮廓线,再填以黄彩。在清代康熙以前,瓷器上的黄色釉和黄彩均用铁黄。康熙时期的斗彩、五彩中的黄彩也是铁黄。康熙珐琅彩瓷器上所用的黄彩是进口锑黄彩料。雍正时期开始使用国产的锑黄彩料装饰瓷器。锑黄料中除含锑外,还含有作为稳定剂使用的锡。
11.白釉红绿彩
       自釉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开创的一种装饰方法,出现于金代。方法是:用毛笔蘸红、绿彩料,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绘花纹,然后置于800℃左右的炉中加以烘焙,使彩料烧结在釉面上。彩料有红、绿、黄以及金、银彩等。从出土实物看,多在白釉碗、碟上加绘红、绿等彩的花鸟纹,也有以黑彩在釉下描绘纹饰轮廓线,釉上填人其他色彩的。
12、黄地紫彩
       目前发现最早的黄地紫彩是成化时期的产品。20世纪80年代在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有成化款黄地紫彩云龙纹盘、碗的标本。这种彩瓷的制作过程是:先在素胎上刻云龙纹饰,覆白色透明釉入窑烧造,然后在刻好的云龙纹上绘紫彩,其余部分施黄彩,再人低温彩炉焙烧而成。黄彩为地,紫彩作装饰,是这一品种的特征,以紫色绘制的纹饰有人物、花卉、动物等。
13、黄地红彩
       俗称“黄上红”,始见于明宣德时期,于嘉靖时期最为流行,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制作工艺是先在高温烧结的瓷胎上施黄釉,入窑二次在900℃左右温度下烧成黄釉器,再在其上绘饰图案,然后三次入窑在750℃以上低温下焙烧而成。装饰方法多为刻花或以红彩、黑褐彩勾描主题花纹轮廓,再填以红料。除黄地红彩外,还有一种与此品种对应的红釉黄彩,以红釉为地,黄彩绘制各种纹饰,其制作工艺与黄地红彩相同。
14、白釉孔雀蓝
       用孔雀蓝彩直接在白釉瓷上描绘花纹,而且不用其他色彩来勾描轮廓线,施彩不匀,但色泽却艳丽凝重,这种工艺始见于明代嘉靖时期。孔雀蓝或孔雀绿色自宋代出现以来,一般多用于装饰瓷器的器身,成为单一的釉色,或与其他彩料配合,共同装饰彩瓷,很少当作一种独立的色彩在器表进行彩绘装饰的。而在嘉靖年问,白釉孔雀蓝的独特工艺得以实现。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