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雕塑(简称瓷雕)是塑雕艺术中的优秀品种之一。由于它制作原料产地广泛,蕴藏丰富,可塑性强,成型方便,烧成后瓷质晶莹光洁,又易于清洗,历久犹新,为人们所喜爱,也是最能深入人们生活之中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景德镇瓷雕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据清人《南窑笔记》记载:"隋大业中(公元605年-618年),始作狮象大兽二座,奉于显仁宫"。但至今未见隋、唐实物 。
近几年来,我们在景德镇湖田等窑址和有记年的宋墓中,出土了北宋早期的影青瓷雕。至南宋时,品种增多。综观宋一代的瓷雕,有供摆设、观赏的小玩具(马、猴、狗、羊、鸡、骑马人、顽童等);有清供的观音、殉葬的明器(瓷俑:十二生肖、守护武士俑、男女侍从俑、午乐俑、文武吏俑、孝子俑、胡人俑以及胡人牵马俑等,四灵、避邪、堆雕皈依瓶、家畜、家禽等),还有实用性瓷雕(蛟龙瓷枕、狮子戏球瓷枕、孩儿睡莲瓷枕、镂空炉、熏等)以及附属在壶、瓶、合、熏、炉等器皿上的捏制动物、花果之类。这时的产品,除少量瓷俑用模范印坯成型外,多数是以手捏和刻线相结合、分部位边捏
边镶接而成的,好似"面塑"的制作方法,这种不用模范成型的瓷雕称为捏塑,它和同时代的定窑、磁州窑、吉州窑等陶瓷塑雕风格很相近,都具有宋代工艺美术所共有的灵巧、典雅、丽秀的时代特征。如小玩具一类(见插图1),捏刻娴熟、形体凝炼、动态生动、形象特征鲜明,与玩具的社会功能十分符合。影青捏花奁合、镂空熏炉、堆塑皈依瓶,也精巧玲珑、莹润清雅,开启了景德镇捏雕、镂雕、浮雕之先河。瓷俑形体修长挺秀,与常见的丰满、壮丽和气魄雄伟的唐代陶俑大异其趣。影青釉多偏炒米黄,有的饰以褐色釉点彩(见插图2),也有不施釉的涩胎俑。施釉采用沾釉法,釉多不到底。刻线是中国雕塑的传统表现形式,也是宋代瓷雕形象构成的重要因素,如人物的五官以刻线作传神写照,衣纹用刻线来表现,动物以及其他题材的雕塑,最富有表情处和最具有特征的部位也借刻线来加以强调。刀法利索、线条刚劲,疏密有致、排列规整,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和民族风格。
由于清代整个工艺美术单纯追求工艺技术上的工巧,艺术风格则日趋繁缛、细腻、柔靡。景德镇瓷雕风格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最为突出的是繁缛、华丽的加彩瓷雕风行。不论是康熙的五彩、矾红描金、素三彩的瓷雕加彩,还是雍、乾以来以粉彩为主的瓷雕加彩,除面部、手足不彩或少彩外,其余几乎饰满,一般都"未免有伧俗气象"。彩绘作风具有同时代同种彩的特点,如康熙五彩加彩瓷雕,多采用当时流行的各种色地、沙地、珍珠地夹彩,纹样形象与色彩也和康熙五彩风格一致。据《饮流斋说瓷》评论:"观音之像……余则明清制品,亦有极精者,大抵以纯白为贵,若五彩华笔者,似非大士本色矣"。可见纯白瓷雕比加彩繁锁的瓷雕要高雅。当时为了便于模印成型和加彩,壁免烧成时变形等,瓷雕的形体较单纯、概括、重心平稳。康、雍时瓷雕形象古拙,衣纹匀齐、挺直,乡土趣致盎然,并具有闽、赣一带民间木雕的风韵(见插图6)。但由于过分追求翻模分块少、生产时脱模、镶接简便,并依赖于加彩来表现形象,所以以往往忽略了对形神的刻划,使不少产品结构含糊、形体臃肿,动态平板、缺乏优美的富有表情作用的动势变化,衣纹亦较单调,衣服的边沿处理过厚、过硬,没有轻柔飘拂的质感。
进入近百年间,仿古风甚盛,福建人纷纷仿造称为"天下共宝"的何朝宗瓷雕作品以供外洋。他们为了学习景德镇制瓷工艺和烧炼技术,许多福建艺人陆续来到景德镇,在"福建会馆"等处制作各种观音、达摩、如来等,成为上乘之作。由此,以何朝宗艺术风格为标志的福建瓷雕一派,深深地影响着景德镇瓷雕风格。民国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福建德化窑"条说:"其工艺之特长,在于塑造观音佛像。凡所制品,无不生动多姿,故今之镇瓷佛像,亦出自闽人之手,盖其专技也。" 又《景德镇陶瓷史稿》说:"民国以来的瓷雕艺人,以福建游长子为最著,善塑大像,又会捏像,能如其人。其徒李山东颇能传其衣钵。"《中国的瓷器》也说:"民国时 ,雕塑以福建游蛮子(或作游长子)为最著,每一器出,风靡中外,人争取售,景德镇所有雕瓷艺人,也群起仿效。"民国时已有名的的瓷雕艺人曾龙昇、蔡金台等,也深受福建何朝宗一派之风格的熏染,并能自运新意而卓然成家。从"福建会馆"中何氏一派之元老,到游长子、李山东、曾龙昇等辈,瓷雕风格基本一脉相承,并开启了景德镇瓷雕一派。其基本特点,我以为是:(1)以塑造观音、达摩、弥勒、释加牟尼、八仙等神佛题材最为特长,尤以观音为多样;(2)形体概括、丰满、形、神逼肖,仪态端庄。但神佛瓷雕面容不如宋元时神妙,较世俗化;(3)强调线在瓷雕造型中的重要作用,如讲究形体的外轮廓线单纯、流畅、优美;重视对衣褶的体积塑造和追求线的视觉效果,使面、线浑然一体。衣纹的结构和来龙去脉,毫不松散、含糊。衣纹线园润、流畅,往返顺逆、旋回起伏、曲直宽窄、粗细长短等无不互相呼应、气势连绵。衣纹的安排则疏可跑马、密不通风,疏为实处(贴体处),突出体形美;密为虚处,体现线的装饰美,使得疏不感其简,密不感其繁。衣服的边沿线似行云流水回转起伏,并以深雕法使得衣纹的边沿玲珑薄利,有轻柔飘拂之感;(4)表现技法丰富,常常在一件作品上综合运用堆、塑、捏、刻、镂等技法,巧妙地把精微与广大相结合,使作品清韵横生,优美动人;(5)随着新彩的兴起,象"泥人张"彩塑的加彩形式广泛,这比采用五彩、粉彩的加彩要简便。古装人物的服式受戏剧服装影响很大。这种加彩格调一直影响至今。(见插图7)。
新中国成立的三十余年来,景德镇瓷雕生产面貌焕然一新,产量之高、品种之多、瓷质之精美、国内外市场之广阔是前所未有的。瓷雕的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如瓷雕美术家曾龙昇的晚年伤口陶瓷馆藏白衣彩翠竹观音(见插图8)、青釉钟馗等,已经形成凝练、优美、清新、高雅的艺术风格,这份珍贵遗产,垂范于后世。瓷厂加彩瓷雕的生产,除一部分传统产品保持着传统的面目外,新产品的加彩力求简洁,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并讲究"以一当十"的效果,既表现瓷雕形象的美,又烘托了作品的主题。如陈作芳作"青釉青花加彩林冲别妻",在发髻、衣领、手铐上点染青花,以清冷的色调渲染林冲夫妇生离死别的动人情景和悲愤、难舍的内心;唐自强作"春讯"(见彩页)施以春天花草所具有的那种娇润欲滴的影青釉,有助于表现少女娇媚丰润的体姿和纯朴而又充满爱情与幻想的心灵,激发人们对青春年华的珍爱。另外,加彩的新品种釉下五彩、金彩以及几种彩相结合的加彩等也有出现。特别是过去不多见的颜色釉瓷雕发展很快,凡是名贵的颜色釉无不被瓷雕工作者巧妙地加以应用,他们通过多年来的认真探索,已经能根据作品的题材内容,自如地选择相适应的颜色釉和艺术处理手法,从而充分发挥各种颜色釉的特色,为表现瓷雕形象服务。如姚永康作"青釉珍珠",作者以浪漫的构思,采用概括、夸张、变形的处理手法,以流畅,园熟的刀法,塑造了一位初出蚌壳、手托珍珠、体态轻盈、俊俏的少女。它选用如水似玉的影青釉通挂全身,既给形象增添了娇润、雅丽、纯洁之象,又与晶莹的珍珠色泽相似,发髻饰霁青釉,形体下部点缀淡兰色花釉,不但丰富了作品色彩,而且给这位神仙似的少女染上了奇妙的色彩。周国祯作"花釉水獭",釉色似毛色,既加强了形象美,又体现了花釉质地美。这种形式感强、形象美与瓷质美相互为用,融为一体的颜色釉瓷雕,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异军突起,目前已经开始风靡。特种瓷雕工艺,瓷质莹润、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品种、数量及艺术水平都超越了前人,在国内外也首屈一指……今日之瓷雕艺坛,人材辈出,风格多样,技艺精湛,新作日增,呈现出一派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