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中国陶瓷行业现状一

浏览历史

中国陶瓷行业现状一
日用陶瓷-景德镇陶瓷网 / 2011-05-05

中国陶瓷行业经历政府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调整对某些陶瓷企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总体来看,行业发展仍继续保持繁荣态势,产量与销售额均实现了稳健增长;中国陶瓷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依然看好,行业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中国陶瓷行业的总体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竞争较为剧烈,这使得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行业突出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某些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弱,从产能的扩张转移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今后中国陶瓷行业发展的方向。  
   
  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向以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而扬名世界。1955年和1965年在郑州的商代墓中,各出土了一件用“高岭土”制成的较完整的商代瓷尊,这二个瓷尊里外都涂有一层较薄的透明青釉,其中一件高27厘米,器表还有几块较厚的玻璃质绿色釉,明亮光滑,胎釉结合紧密,硬度较高,叩之有金石之声。专家研究后认为其烧成温度当在1200度以上,已完全具备了瓷器的特点,堪称中国瓷器的鼻祖,引起举世瞩目。至东汉时期,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瓷器业的成熟;魏晋南北朝,青瓷一统天下。到了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这说明制瓷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胎釉中的含铁量受到控制,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中晚唐时期,青、白瓷烧造进一步成熟,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成功烧造,以唐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唐代青花器的出现,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明清时期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瓷兴盛起来: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珐琅彩、粉彩等等,明清彩瓷集陶瓷艺术之大成,极富艺术魅力。单色釉品种不断创新:霁蓝釉、祭红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黄釉、孔雀绿釉等等。  
                       
  陶瓷以其细腻如玉的质地,晶莹剔透的品质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今天,陶瓷的身份不再只是工艺品,它的很多优点注定了它会成为受欢迎的日常用品,它耐热,利于环保,易清洗,多次使用依然光亮如新,并且可以放置于微波炉,同时它的外表美丽多变,作为日用品的同时充满了工艺品的魅力。  
                    
  2005年,中国陶瓷出口市场发展环境更趋成熟,市场需求趋向多元化,不同市场主体的合作形态更加复杂和深入。在此基础上,以厂商、国内经销商、国外代理商为代表的市场主体通力合作,不断开拓展海外陶瓷市场。中国是全世界的制陶中心,日用陶瓷已出口至世界近二百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量与出口金额均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国日用陶瓷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近年来全国各地也不断的在涌现出优秀的制陶厂家,陶瓷作为日用品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陶瓷出口在逐年增加,但价格偏低。这主要原因是中国陶瓷产品的成本高、价格低;单件创汇英国、日本平均2.24美元/件;单件创汇法国平均0.96美元/件;单件创汇中国平均仅有0.22美金/件,这远低于世界平均出口创汇0.87美元/件的水平。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通过扩大再生产,增加原材料均化时间,采购原煤、天然气,减少重油的使用等方式来降低成本;二是要加大企业技术研发创新投入,设立研发创新奖,这样才能使产品及时更新换代,谋求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要在现有品牌,市场占有基本进入饱和的情况下,积极开发新的名牌,实行差异化营销,抓住自己固有的基本客户;四是要管理整合,引进国外同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的效益;五是要积极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以图发展。  
                       
  国内的陶瓷需求在上升,但陶瓷的品质则差强人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陶瓷产品的要求层次会越来越高,高档次产品将成为今后陶瓷产品发展的主流。目前中国的陶瓷产品多集中在中、低档次,据统计,中国的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中60%-70%是中、低档产品。国外如日本其中、低档产品仅占20%,意大利中、低档产品仅为2%-4%。目前中国的陶瓷产品质量普遍较差,1999年,中国陶瓷产品的一级品率为平均50%,日本同期为80%,意大利则高达96%-98%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中国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  
                       
  陶瓷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骄傲,陶瓷不仅质地高贵,并且还是友谊的代表。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交通逐步显示出其重要地位,航海发挥出它的运输优势。明代郑和下西洋之时,中国航海业空前发达,郑和下西洋向异国国王奉上的礼物是瓷器。神奇的瓷器惊动了世界,从此之后,瓷器产品从海上源源流向到西方。在当时的西方瓷器与黄金等价,被誉为“瓷器皇后”。古代西方国家干脆就把中国称为“瓷器(china)”。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堆积。陶瓷制品几千年来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了它独特的一席,它早已深入到了普通百姓的家中并受到喜爱。然而陶瓷作为一种古老悠远的文化,近几年却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外国的瓷器正在以它们时尚多变的形象对传统的陶瓷文化做出挑战,另外随着搪瓷等一些的其它材质的日用品的出现,中国的传统陶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我国陶瓷业面临电力不足,原油、重油提价,原材料价格上涨,周边地区陶瓷资本崛起,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虽然中国成为陶瓷生产大国,但由于缺乏知名品牌,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因而产品主要以价格优势进入国外中低档市场。随着高科技手段进入中国陶瓷生产领域,陶瓷将焕发出更加炫丽的光彩。  
                       
  从国际市场来看,高质低产已成为当今国际陶瓷生产发展的趋势,消费者对高质量陶瓷的需求逐渐增加。根据权威机构预测,今后几年内,陶瓷市场将保持旺销势头。英、德、中等陶瓷重要生产和出口国,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从生产日用陶瓷转向生产高科技陶瓷,并开始向艺术化等方面发展;陶瓷产品今后的趋向为高质低产,陶瓷产品总量将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近年各国资源减少、人工费用高,造成利润率下降,走低产高质之路是必然趋势。近几年来,由于英国、德国等国陶瓷进口量减少,造成欧美市场的供应缺口。欧美国家进年陶瓷进口量猛增,其市场大有可为。但是东欧的几个主要陶瓷餐具生产国对西欧出口呈上升趋势,成套的餐具在欧美仍有很大市场,销售约占总销量的60%。现在陶瓷产品出口税的降低,更刺激了陶瓷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西方一些国家已经连续降低陶器、艺术装饰陶瓷产品的进口税,从而使陶瓷进口额猛增数倍;台湾地区瓷砖进口税已从35%降至12.5%。陶瓷工业门槛低,在中国发展尤迅速,销售市场正渐转旺。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