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陶器和瓷器的渊源

浏览历史

陶器和瓷器的渊源
日用陶瓷-景德镇陶瓷网 / 2011-05-30

 

   说起陶器和瓷器,大家都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器物。在中国,很早以前就有了陶瓷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我们的先人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小编去了解了一下陶器和瓷器的制作过程都是选土,陶泥、陶泥、制柸、干燥、修柸、上色、焙烧,相同的制作过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秘密。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那它们的渊源如下几点: 
烧结温度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而升华的作品,所制作出来花瓶,截然不同的效果。 
质密坚硬程度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较强的吸水性,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就好像是升级版的“金刚石”,好的瓷器吸水率很低至千分之0.5。 
成器原料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这点陶器是没有办法改善的。在餐具的用途上就表现了出来。 
透明度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凸显出了两者的先后,和优劣之处。 
釉料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或高温釉,第二次烧成甚至更多次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可以说随着陶器的这根树根,就找到了瓷器这个“瓜”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一直是辅助发展的,所创造出来的工艺品,都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编辑:刘枭男)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