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陶瓷分类——器型类

浏览历史

陶瓷分类——器型类
日用陶瓷-景德镇陶瓷网 / 2011-05-06

镶器:

镶器,指用泥片相接而成的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对称长方形的立体造型的瓷器。其用瓷泥制成片,以刀裁成段,用原泥调和黏合,技术难度极大,且烧制过程容易形变,工艺较为复杂。

瓷板:

瓷板,亦称“瓷板画”、“瓷象”。是一种直接在瓷板上绘画的瓷制艺术品。烧成后,画面永不褪色。产于江西。清末源于景德镇。是在中国的传统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均适于绘制釉上釉彩和下彩。瓷板画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将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他们具备更纯的文化品格。

雕塑:

雕塑,也称“象生瓷”,系仿人物、动物、植物形象的立体造型的瓷器,兴盛于乾隆时期。雕塑瓷的制作工艺包括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等,根据作品需要,几技并用、即融捏、雕、刻于一器。大者高达数米,气势宏伟,小者不足芥籽,栩栩如生,充分体现逼真的写实风貌。兼之对陶瓷材质的认识、创作思维的整合,现代雕塑瓷自然情趣及个性张扬可谓达到极致。

花瓶:

花瓶,以陶瓷为主要材质制成,盛放鲜花的家居装饰器皿,造型上继承传统风格的如梅瓶、玉壶春瓶,配合釉下或釉上的装饰图案,抑或古朴典雅,抑或华丽名贵,观赏性极强。发展至今造型逐渐融入现代陶艺创作元素,造型不拘一格,新颖独特。

钵:

钵,造型一般为圆口、直颈、敛足有圈足的似盆而形体较小的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钵作为食器已经出现,历史较长。

罐:

罐,盛东西或汲水用的瓦器,亦泛指各种圆筒形的盛物器皿。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鸡心罐、天字罐、蟋蟀罐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壶:

壶,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一般有盖、嘴及柄或提梁,多用来盛液体。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经过长期的发展造型不断变化,出现提梁等。至今应用范围较广,有水壶、酒壶、茶壶等。

赏盘:

赏盘,造型以盘为载体,绘以釉上彩或釉下彩为装饰画面,摆放以供观赏的盘。通过加框固定可悬挂观赏,亦可以脚架固定其摆放位置。

尊:

尊,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大中型的用于盛酒器和礼器。兴盛于商周时期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等几类。

缸:

缸,盛东西的器物,圆筒状,底小口大,常无颈。用砂子、陶土等混合而制成。一般器型较大,作为盛贮器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用来盛放粮谷物等固体物质。

坛:

坛,造型为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由砂子、陶土等混合而制成。器型大小均有,用于储存固体食物或液体水酒等。

花插:

花插,插花用的底座器物。始见于明,器形有圆球形、梅花筒形等多种。器身常有青花缠枝莲纹或青花地白缠枝莲纹为饰。清代继续烧造,器型略有变化,品种更加丰富。以雍正、乾隆时制品为最佳,在当时称为“花囊”。

杯:

杯,用于盛放酒、水、茶等的器皿,多为圆柱状,或下端略细。类型有高足杯、压手杯、高士杯等,造型多样,装饰图案丰富。

洗:

洗,古代盥洗用的器皿,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宋代以后均有烧制。样式有鼓钉洗、圆洗、单柄洗等。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